孟子·离娄下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对“养生”和“送死”,通常是从对父母所尽的孝道这个角度去理解,即“养生”是赡养父母,“送死”是按照礼节为父母操办丧事。
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在父母生前尽孝并不比父母去世时操办丧事(即使包括守三年之孝)容易,甚至更难以做到。”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生前尽孝已经是很多人无法做到了,孟子却说其不足以当大事,而当大部分人觉得送死是容易的事,孟子却说送死是大事。为什么?
朱子是这样解释的:“事生固当爱敬,然也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无以用其力”已经指出了答案的核心,一种是有反馈的“孝”,一个是没有反馈的“孝”,总之,字里行间里是满满的“孝”。
本想用这句话来作为殡葬的宣传标语,可如果看的人不加思考的去理解这句话时,很容易认为这是“孝绑架”、“道德绑架”。为了避免误解,我们试着从死亡和社会的角度重新解读这句话,以获得更全面的答案。
1、养生的对象是活着的长辈,若有些照顾不周的地方,根据长辈的反应即可知道,然后自己再进行调整;送死的对象是死后的长辈,伺候的各种行为是否合乎长辈的意愿,无从得知,这便是“无以用其力矣”。
2、养生为吉事,作为子女若不懂之处可以随时随地请教别人,别人也乐于帮助;而送死为不吉利之事,长辈在时,子女也不忍预先请教他人,也不会主动去了解这方面的注意事项,而一旦长辈去世,也不便于请教他人,或者所请教之人也未必知晓此事。
3、养生为家门内部之事,所伺候的也就是父母二人;而送死则涉及到家门内部、亲戚、乡邻、朋友、同事等众多社会关系,若要让参加丧事的人都满意并非易事。这一点,从儿子为母亲办葬礼的过程中跪接舅舅的礼俗中可以体现出来。
4、养生,是子女伺候父母、孝敬父母的一个过程,子女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而得到心灵上安慰和满足;而送死,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究竟该如何去做,子女们一无所知,在迷茫中又容易走上极端,以为死后不知,而轻率操办草草了事,或认为虽死犹生,而事死一切如事生,而陷于迷信泥潭无法自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自古就有各种丧葬的礼制,而如今我们也需要制定一套现代的丧葬礼仪规范来作为我们治丧所遵守的流程,而这套规范的关键之处需要一个弹性的框架,既可以给予指导,又能保留当地习俗的特色丧葬文化。